Saturday, 27 April 2024

马斯克

我最近在读马斯克的传记,厚厚的一本书,我在两周内读了一半。我对这位去年的世界首富的印象,只停留在他所卖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和去年收购推特的新闻。好几年前听说特斯拉全电动汽车时,觉得非常酷,也非常贵,自己不可能会去花钱买。我以为马斯克就是靠商机致富的家伙,此外没有什么令人钦佩的地方。

我从书中了解马斯克的故事后,就开始对他改观。马斯克传记的作者也写过乔布斯的传记。然而,马斯克传记足足比乔布斯传记厚了两倍多。我之所以会对马斯克传记有兴趣,也是因为高中毕业后读了纪少芬老师送的中译乔布斯传。我对作者的叙事手法和内容有好感。

原来我对马斯克的了解有许多错误。比方说我以为他是以特斯拉汽车公司起家的。马斯克其实早在二十四岁就成立了一家公司,搞的是联合电话簿和地址并附上全球定位系统的网络程序,让用户方便查询资料。他二十七岁变卖他的公司后成了百万富翁。后来,他为了完成儿时的太空梦想而创造了航天公司,促使航天业私营化。过后,他才拥有了特斯拉。其实,特斯拉也不是由他创立的,是别人找他出资他才加入的。

马斯克和乔布斯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天才,但同时也很难和别人相处融洽。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和破釜沉舟完成目标的魄力。他们因此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马斯克异常的风险承担能力。在他经营的许多公司里,有多次有惊无险的经历。

因此,马斯克的成功是实至名归的。然而他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他的事业,却让身边的人不好受。我羡慕他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偏向保守,也没有他那不眠不休的干劲。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一课,其实就是小时候学的那句谚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五年的专科训练,有许多的考试和作业,但只要肯下苦工,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至于我的出版计划,也是如此。

Wednesday, 17 April 2024

屠杀

近年来各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愈加频繁。依稀记得小时候看新闻报道,继九一一事件之后都是恐怖分子在扰乱社会的安宁。然而最近的袭击大多是个人随机上街实行的,特别是在美国,时不时就有枪袭案发生。

上个周末在悉尼发生的屠杀,也是一人单刀执行。凶手被查明患有精神分裂症,并没有前科。警方仍然在调查犯案动机。虽然由恐怖组织策划的袭击规模较大,但市井小民忽然随机杀人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小。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凶手,怎不叫人人心惶惶,出门提心吊胆。至于悉尼的事件,庆幸的是凶手手上握的不是机关枪。

案件发生后,各个媒体大肆报道。研究表明这会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传染效益”。有些人也会因为受到事件的“启发”而展开行动。随后发生的几起砍人事件也印证了这一点。

悲哀的是,事件让人关注社会人士精神健康的同时,也加剧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其实,会上街乱砍人的患者实在少数。大多数的患者依据病情,只会对特别的目标存有恶意。这和情人因为嫉妒而恶意攻击情敌的情况相似。

在现今社会里,个人安全,防不胜防。大家除了要多加留意,其余的只能依靠上帝的保守。

Thursday, 11 April 2024

选择权

最近我在断断续续的反思中,忽然有一个深刻的领悟。我领悟到“选择”的真正力量。

人总是希望能够掌控一切,所以都不喜欢不确定所带来的不安情绪。我们总是希望一切都可以造着自己的计划实行,然而人生本来就充满变数,无法事事如意。有些人因此努力维护自己的掌控权,当事情出乎意料便无法招架。反之,有些人则完全摒弃控制权,遇到什么事都怪罪他人,自己永远是受害者。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

拼了命要保住自己主控权的人,通常都是成天紧张兮兮的。他们也可能有恐慌症或强迫症。

至于凡事都归咎于别人的人,其中的方法就是灌输他们,成年人有自主选择的力量,并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如果一味的“好心”帮助他们,只会助长他们内心的无助感。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选择”或“抉择”有新的体会。圣经说神给了人类“自由意志”,也就是选择的力量。每个人可以选择做对的事情或错的事情。只是,每一个人也因此必须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可以选择自恋自哀,也可以选择正面去面对。正向思考,不是自我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许多激励的话语譬如说“选择快乐地过每一天”和“选择放下”,虽然很久以前就知道了,但都只停留在思维里,对实际生活没有效益。我近来领悟到,关键词是“选择”。当心情低落时,只要提醒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心里就有一股力量把自己推往正面的方向。无论任何事,只要心里清楚知道自己手中握着选择权,就可以做出积极的决定。这也关乎信仰,因为信心就是选择相信上帝。

Friday, 5 April 2024

复活节当天,耶稣复活了,我的病人却被发现在家里毙命。据警方的初步调查他不是轻生。

我上个星期一在诊所见到他时,除了惯性吸毒,气色不差。当我周二回到工作岗位,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震惊,并无愧疚感。我觉得我并没有疏忽,大家都努力帮助他。这一次,他应该误服过量的毒品,导致死亡。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就这样终结了短暂的一生。我想他成年的岁月里都在和毒品搏斗。我只见过他两次,不能确定他改过自新的意愿是否像他说的那样地真诚。有些在急诊见过他的同事说,这些年来他都是这么说的。他常常自愿到戒毒所求助,但呆不上几天又复发,这样反反复复了一段时间。

这让我想起中小学时,常常会有反毒运动。印象中,说接收到的信息是毒品会毁了一个人的前途,被抓包了就要被关进监牢里。如果是贩毒,那就是死刑。今天我才领悟,瘾君子也可能因不慎服用过量毒品而暴毙。

老板们都非常关心我的心理状态。这算是我第一位精神病患死亡的案例。在马来西亚工作时,过世的病人都是与疾病相关,有的也是预料之中。精神病患突然丧命的情况就不一样,各方都要探讨是否是非自然死亡。

我坐在所谓的检讨会议里,看着自己撰写的医疗报告被大家仔细揣摩,心里默默难受。

不幸的是,这样的事件在精神科医生的职涯里无可避免。这也是会追随我们一辈子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