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4 June 2023

来到澳洲,远离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却逃不了人事纠纷。

原本以为我今年的生活可以很愉快,却不幸遇上了糟糕屋友。现在我每天回家都战战兢,不能好好放松心情。

坏屋友约了好屋友出门吃饭,还指责我对她态度恶劣,让她的精神受到影响。好屋友尝试为我辩护,但坏屋友智力有限,始终无法理解。

累。这就是人生。

Sunday 18 June 2023

脱口秀

最近有一位新加坡籍或美籍的脱口秀演员因为她的一段表演触及大马人的情绪而闹得沸沸扬扬。她在表演里针对一名马来西亚籍观众,影射MH370消失的事件。一段时间后,其表演片段才被发上网,然后引起轩然大波。大马及新加坡的网民,甚至当地脱口秀演员也纷纷讨伐她。新加坡政府也因此想大马人道歉。

脱口秀演员“说错话”的事件屡见不鲜。开各种玩笑都如走在钢悬上,不小心就会惹上麻烦,一失足成千古恨。“言论自由”这个议题本身就很有争议性。自由有“界限”吗?自由可以侵犯他人吗?我自己还在涉略不同的意见,探讨广义的“言论自由”。

那名脱口秀演员坚持自己没有错,说她在世界各地表演那一段梗许多次,大家都捧腹大笑,没有人提出异议。我猜,她的表演地点应该不包括新马两地。如果有脱口秀演员在大马开其他国人的玩笑,我想也没有大马人会抗议吧?

我认同曾获选为《世界最搞笑的人》的大马脱口秀演员哈利夫·伊斯干达对此事的发言。他说脱口秀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很主观的。他也说,一个笑话,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好笑。这句话,我个人也有体会。我从小喜欢搞笑搞气氛。许多次,有些笑话没人笑,有些笑话说太多,有些笑话惹人骂。后来我学会,最幽默的方式是自嘲,而不是嘲讽他人。

站在言论自由的观点,你敢说,就要敢于接受整个社会对你的讨伐。其他人也有谩骂你的自由。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就那句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那名演员也不愿意有天别人挖苦她家人或她本身的痛处。马航那件事,是人类航空史上一大谜团,震撼全世界。试想如果她针对犹太人听众,开二战纳粹和犹太人大屠杀的玩笑,会有何后果?她真的敢冒此一险吗?

最后,我认为身为专业的脱口秀演员,应该要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更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会选择这份职业,本意应该是要把欢乐带给大家,所以也应该想想哪些群体的人会被冒犯对吧。脱口秀表演不像政治言论,不需要挑衅敏感课题。我个人不喜欢低俗的玩笑。况且你若有本事及创意,何必要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最后的最后,请大家谨记沉默是金,祸从口出。

Sunday 11 June 2023

屋友

在我漂泊在外的日子里,和谁同一居所是命运和缘分。我很庆幸能够有几位很好的屋友。他们让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特别要提的,是和住了四年的室友扬贤。他是我美好的大学生涯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扬贤也都在说我们俩是最佳拍档。

然而,只要有一个糟糕的屋友,就可以让你的生活颠沛艰难。和这样的一个人同居一所,正面来说是锻炼耐心,但大多数的时候我都在跳脚。大学时期,我也曾有一个不太注重卫生的屋友。她每一次都把厨房搞得脏兮兮,垃圾桶满了也不会倒。不过相较起来,我目前的这个屋友更加糟糕。

刚开始时,我一直在自我反思,想想什么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基本礼仪。譬如说,房子大家共用的地方如厨房,饭厅和客厅,整洁应该维持在哪一个程度。我都在思考,是不是自己太过注意清洁了?经过好几个月的内心挣扎,我的解脱来自于另一个屋友。她也和我有着一样的观念,也都在埋怨那个不注意清洁的屋友。我妈妈和欣昀过来的时候,也觉得她怎么这么脏,头发凌乱。

我们后来决定约那个屋友吃饭,借机提醒她要保持共用区域的整洁。结果呢,这方法不管用。好屋友甚至想四处黏便利贴作提醒,我认为也不管用。后来,我开始疏远她,尽量地避开她。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她的人格有问题。其中一点是,她的自尊心很重,我们善意的叮咛,她常常要不撒撒娇(让人作呕),就不回应。总之,她那些让人摸不着脑袋的事迹,可以搜集成册。

慢慢地我发现,她的存在侵蚀我的心灵健康。一天工作后回到家,却也不能好好休息。这是最悲哀的事情。还有半年,我们的合约才期满。这段时间,我只能试着调适自己的心态,磨练耐心。

Saturday 3 June 2023

医疗制度

今天我在《经济学人》读到关于英国的国民保健署的报道,内容主要探讨这个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医疗制度,在后疫情的年代如何衰退。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闻了,不过它偶尔还是会出现在头条里。英国人必须等上好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治疗。许多病人也不幸在等待入院的过程中死亡。英国政治人物都在想尽办法力挽狂澜,保障国民的健康。我个人对国民保健署不是很了解,所知道的也是从刊物上读到的。基本上它和马来西亚的制度是相似的,主要靠国家税收来运作。当英国人需要医疗服务时,他们是不必缴费的。

近年来,政府给予保健署的预算,减少了基础医疗诊所而增加医院的开支。换句话说,更多的金钱花在医院里治疗病患而不是在社区里。显然的,这一套模式在现今已经不适用,因为在发展中及先进国,慢性病的比例随着人民的寿命一起增加。此外,让病人滞留在病房里的原因,也是因为在社区缺乏照料者和支配的制度。

目前在澳洲也是有类似的问题。人口老化需要一个崭新的制度来解决医疗的问题。未来的医疗体系要着重在基础初级照护,尽量避免大众涌向医院治疗。除此之外,各界也要更努力地提升保健意识,减少慢性病的病发率。前者可以依靠知识分子的脑汁,后者唯有靠教育和个人本身的醒觉。

当医学知识越来越普及,人人都乐于自己当医生;但大家能否善于利用所知,真正做到利己的境界,就不得而知了。